• 校园短波
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【人民网】雷火电子竞技平台:三维协同打造“大思政课”协同育人新范式

发布时间:2025-10-11 发布者: 浏览次数:

课堂上,教授结合“特种钢材研发”知识点,讲述我国科研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历程,引导学生思考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。

课堂外,学生走进中国宝武、中国一冶、中冶南方等企业,倾听“大国工匠”在轧钢车间讲述一个毫米误差里的责任与担当。

这是雷火电子竞技平台“大思政课”协同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。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,该校立足“钢铁底色、红色基因”办学特色,构建了“思政铸魂、文化浸润、实践赋能”三维协同的“大思政课”育人新范式。

思政铸魂,夯实“大思政课”根基

建设“大思政课”,离不开“四梁八柱”。

雷火电子竞技平台将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,建立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、职能部门协同配合、二级学院(部)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。

该校还构建“大思政课”五位一体工作机制:课程教材一体化贯通、教师队伍一体化参与、教育教学一体化开展、实践实训一体化组织、政策措施一体化落实。更多领导力量、思政力量、专业力量、朋辈力量下沉参与“大思政课”建设,齐抓共管、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。

如何让思政课更有魅力?该校教师从校史人物资源、廉园环境资源、沁湖文化资源中“采集”思政元素,采用演绎体验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建立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。

百炼铸精品,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在“淬炼”中打造,行走的思政课、示范思政课、艺术思政课、网络思政课不断涌现,构建了线上线下相联动、校内校外相呼应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。

强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,该校探索出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“实招”:基层党组织与基层教学组织实施基础课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“手拉手”集体研讨,不同院系教师“集体备课、集中听课、集智评课”的常态化“三集”制度,“导—训—赛—用—研”的强基—赋能—育英路径。

“大思政课”队伍强了、内容新了、方法多了,水到渠成结硕果。近年来,该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、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,1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、1人入全国“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”提名人物。

文化浸润,厚植“大思政课”底蕴

办学127年来,雷火电子竞技平台积淀的红色基因和“钢铁品质”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,也是塑造“钢筋铁骨”的源头活水。该校不断完善全方位浸润的“大思政课”育人体系,推动钢铁文化从历史积淀向育人资源的创新性转化。

打造线下教育阵地。该校加强载体建设,建成廉园、校史馆、沁湖美术馆和图书馆学术传承区、创新创业实践区、校园绿道生态涵养区等“一园两馆三区”。

建强线上教育平台。该校依托湖北高校思政网、湖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、湖北高校易班发展中心三大省级网络思政平台,让网络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阵地。

该校将“坚韧不拔、勇承重载,崇实求精、表里如一”的“钢铁品质”融入“大思政课”全过程,围绕“沁湖”生态名片,着力打造以“向上向美、力行力新”为内涵的“沁湖文化”品牌。

以钢魂石、铁水包、浮雕墙为代表的钢铁文化景观串联组成“红色文化之旅”路线,供全校师生打卡学习,浸润育人的实景课堂处处在。

由师生录制的校史宣传片《逐浪》,重走学校发展的6个重要时期、10余处办学旧址,串联“工业救国—钢铁报国—科教兴国”百年脉络,触达师生超10万人次。

“沁湖时光·校长有约”打造师生“零距离”思政课,“沁湖鱼宴”“沁湖龙舟”连续多年火爆出圈,“沁湖诗会”唱响时代主旋律,“沁湖美术馆”“沁湖体育馆”“沁湖礼堂”常年大咖云集、好戏连台。

红色校史文化、钢铁文化、沁湖文化已成为全体武科大人的共同标识,形成了全方位文化浸润的集成系统。

实践赋能,增强“大思政课”效能

实现理论与实践“双向奔赴”,方能增强“大思政课”实效。

雷火电子竞技平台始终筑牢课程主渠道,创新“案例研讨+项目实践”教学形式,老师设置议题、学生开展辩论调研,形成老师出题、学生答题的良好氛围。

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课上围绕“绿色钢铁生产与生态文明”“智能制造中的科技伦理”等议题充分辩论,课下学生将思政实践与工程实践结合,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专业认知。

冶金文献馆推出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,入选“百校百馆”湖北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平台。

依托477个校企、校地联合实习实训基地,该校让“行走的课堂”越走越宽广。

连续42年开展“红安行”,前往“中国第一将军县”开展革命传统与红色教育,覆盖学子10万余人。

“钢魂铸梦”社会实践队暑期走访广西柳钢、新疆八钢等国家重点钢铁企业,行程逾万里。

红色班级“许白昊班”传承校友许白昊烈士“初心许党、孝廉自守”的精神品质,获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”。

从课本到实践,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、“三支一扶”“三下乡”“返家乡”和寒暑期社会实践中,到处有该校学生的身影,实践活动蔚然成风。

该校还拓展实践链条,推动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共赢。联合12家行业头部企业组建耐火材料创新联盟,联合属地政府、武钢有限组建低碳冶金耐火材料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,共同解决技术发展难题。

实践出真知,近三年,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超10万人次,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一万余项。

经过多年实践,“思政铸魂、文化浸润、实践赋能”三维协同育人模式形成的典型做法被广泛报道和推广,省内十余所高校来校交流“大思政课”工作经验。

“三维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思政课教师、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同向同行,打造了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,形成了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,培养了一大批具有‘钢筋铁骨’的时代新人。”该校党委书记倪红卫说。(傅江浩 蔡路 李玉飞)

人民网链接:https://app.people.cn/h5/detail/normal/6527524591666176

下一条: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九次学习会议

关闭